一、中国社区养老建设分析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的康养需求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社区养老与智慧康养相结合的模式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将养老要素集中在社区内,以满足老年群体日常生活和养老需求的一种养老模式。在社区养老中,社区作为工作主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区工作者在为老年群体提供所需的服务和支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幸福水平和社会参与程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区养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体来看,中国建立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涵盖了大部分城市和乡村地区。这些设施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在内的全方位的照料和支持。社区养老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社区养老中心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社区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提升和完善。
与此同时,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数字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并以其规模总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等特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养老迎来更多创新和变革。智慧康养,作为中国社区养老的未来发展目标之一,将帮助社区养老更精准地识别和预测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优化养老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增强老年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这样的规划固然能促进社区养老与数字技术逐步实现深度融合,推进中国社区养老朝着更加健康、智慧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智慧康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其中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最为突出。这是双方之间信息资源无法充分共享、服务资源无法真正有效被利用的结果。一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养老资源布局上的不平等使得科学的宏观统筹出现困难,社区难以准确把握老年人的痛点和难点,养老资源的配置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差异化的表现形式。一些地区的养老资源供给不足,老年群体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另一些地区的养老资源过剩,出现资源冗余和浪费的情况。另一方面,“数字鸿沟”所造成的信息壁垒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意味着,由于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熟练应用,老年群体难以及时了解并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养老服务,也难以向社区反馈自身的需求信息。社区也因此无法及时调整和改进养老服务。
二、数字赋能优化社区养老要素配置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字赋能对于打造“家门口”的养老圈、优化社区养老要素配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集中体现在社区工作和老年群体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参与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不合理配置导致的养老资源冗余浪费问题,推进构建供需匹配的养老服务体系;还可以加强老年群体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提高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助推人文关怀的真正落地实现。
数字技术所发挥的分析和预测作用既是让社区工作发挥关键作用的“划桨人”,也是指明社区工作发展方向的“掌舵人”。一方面,通过合理运用数字技术,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快速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建立社区与社区之间数据共享平台实时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对养老要素进行精确配置。如此便能在切实保障并及时供给满足老年群体需求的养老服务的同时减少养老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帮助社区预测老年群体的需求趋势变化,提前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决策。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社区可以了解老年群体的变化趋势,例如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居住特点等方面的变化。这样的预测可以帮助社区合理规划养老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前做好资源调配和人员培训,避免供需结构性矛盾冲突。
数字技术所发挥的传递和沟通作用则是在老年群体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润滑剂”。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即时性和方便性能够让老年群体随时随地查看相关信息,了解社区具备的养老要素。如今,不少社区也已经积极迈出数字化的步伐,通过构建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区域化应用集成平台帮助居民一键查询相关政策、医疗健康、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可以促进老年群体与社区之间的信息沟通。老年群体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社区进行交流,反映自身的需求和意见。社区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更加精准定位老年群体的需求,及时调整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这样双向的互动进一步加强了老年群体与社区之间的融合。
三、智慧康养精准“点对点”建设的建议
(一)构建数字化老年康养社区,扩大数字基础设施覆盖
为了奠定智慧康养精准“点对点”建设的基础,社会需要加快构建数字化老年康养社区,并扩大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首先,需要积极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入老年康养社区,形成老年群体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监管,在帮助老年群体自我进行健康管理的同时,也让其家属和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并做出反应。
其次,社会需要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协同化水平。将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于老年群体锻炼、出行、看病等各个环节,提供更便捷、高效和个性化的服务。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数字化老年康养社区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欣欣向荣。在未来,智慧基建的脚步也不会停,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便利和智能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二)开发智慧康养数据平台,推进社区大数据治理建设
为了发挥智慧康养精准“点对点”建设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社会需要致力于开发智慧康养数据平台,并推进社区大数据治理建设。在信息化时代,老年群体若是不了解、不认同智慧康养,不但不利于推动项目的实施,反而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数字鸿沟”。因此,深入调研了解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信息,把握老年群体的关注点和需求痛点,是开发智慧康养数据平台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社区才能够更准确地提供更贴心、个性化的服务。
另外,社区需要运用数字技术对老年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深入挖掘老年群体的偏好和需求趋势,使数据从离散走向集中,以数据智能驱动养老要素需求和供给的精确有效匹配。为了不断满足作为需求侧的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开发智慧康养数据平台和大数据治理建设刻不容缓,这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三)开展数字化普及教育,破除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难题
为了使老年群体享受到智慧康养精准“点对点”建设的红利,社会需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普及教育,破除“数字鸿沟”造成的信息壁垒问题。提高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对数字产品的使用能力以及对数字风险的识别能力,是数字化普及教育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社区培训和子女反哺需要联手共同发挥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
此外,社区需要注重提升老年群体享受数字化服务水平,实现多元化的供给,使他们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满足自身养老需求。开展数字化普及教育,是信息时代推进健康老龄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扩大老年群体在数字时代的参与度和自信心,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与社会互动更加紧密,充分体验数字技术对养老需求带来的便利和乐趣,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的时代议题。
【作者:曹聪 沈振扬 李映萱 单 位: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2BGJ037)、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23N009)和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24881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