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处置舆情的正确思路是什么?对话复旦大学教授张志安

2024年08月05日07:25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

  近日,牛首一中被毕业生调侃成“牛马一中”的舆情有了新进展:湖北襄阳樊城区委宣传部回应称,学校已将该学生的优秀毕业生证书归还给本人,教育局已责令学校及当事校长作出深刻检讨。

  樊城区委对此次舆情的处理得当吗?此次案例能给基层政府的舆情处置提供什么思路?顶端新闻对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顶端新闻舆情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安,请他谈谈,在舆情处置中,如何不轻易被舆情绑架,怎样科学处置和应对。

  新的考验校长本人真诚回应效果很好

  顶端新闻:您对这次舆情事件怎么看?

  张志安:看了完整的视频,我的感触是: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可以更多学会感受今天年轻人的社会心态和处世文化。

  我们那时更强调秩序、规则,对老师的尊敬;今天的年轻人讲究个性化,他会觉得三年的学习就是苦,就像做牛做马,包含了一点幽默和自嘲的成分,但并未注意场合、说话尺度和身份是否合适。

  恰恰是这样的情境,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考验: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孩子,去理解他,引导他,而不是当场就作出过激的反应。

  顶端新闻:当地政府的舆情处理、樊城区委宣传部的此次回应,您怎么评价?

  张志安:首先要对当地回应舆情的态度作出肯定,没做“鸵鸟”,及时发声,体现出当地政府对舆情事件的重视。

  在舆情处理中,我们讲究“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声”。宣传部以接受媒体采访的方式出面化解本地舆情也是可以的,不过内容可改为:“这位校长太爱惜学校声誉,很在乎学生对母校的态度。事后,他也有所反省,批评时有点过激,已经把证书还给学生,并表达了歉意。学校也会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这次事件中,没必要让学校和校长作检讨。学校本身有错吗?校长的错误又那么严重吗?校长不够幽默、无法忍受学生把学校叫成“牛马一中”,事后有所反思、适度纠错即可;另一方面,学校也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例如在什么场合要说什么样的话,不然一味批评校长,让校长和学校深刻检讨,会让一部分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寒心。

  事情发生当天,校长可以自己发个朋友圈,再截图进行一定范围的大众传播:“作为校长,我刚听到‘牛首一中’变‘牛马一中’,是意外的、难过的甚至是有点生气的,咱们学校不是‘牛马’学校啊。但又想了想,做牛马的背后是读书苦,这是大家的青春为奋斗付出的代价。期待多年后,大家成为‘牛首’之时,回想这段‘牛马’岁月,心中回味的是美好和感恩。”

  实事求是别被舆情事件过度“绑架”

  任何一个舆情出来之后,都要设身处地地放在具体情境中去看。如果观看牛首一中的完整视频,会发现:学生有开玩笑的成分,但在这样的场合,在不少人看来,玩笑可能开得有点大;校长当场严肃批评,有一定冲动的成分,但他的冲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地政府经由宣传部回应,处置中的“责令”学校校长作深刻检查,实际上没有必要,舆情处置的反应有点过激了,这跟当地对舆情的焦虑和绑架是有关系的。

  我们还是要熟悉网络舆情的定义,不要一产生就害怕,网络舆情是需要敬畏和尊重的,不应是害怕和被牵制的。

  实事求是,有事处理事。有错就认,没错就解释情况。

  小错就按照无伤大雅、回到事件性质本身处置,而不是按照舆情被放大后的影响处置。要知道,舆情往往不是危机本身,而是公众对事实的感知,是事实风险的放大,把握事件本质、强调依法治理是关键和基础。

  风险防范在复杂情境中运用直觉智慧

  顶端新闻:很多地方的基层政府害怕舆情,要真碰上了,当事人应该怎么办?在发生舆情后,怎样将风险降到最低?

  张志安:牛首一中这事在网络被曝光,恰恰给基层领导干部提出一个风险防范的意识。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前提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就会变成大众传播,一个片段传播出去就有可能变成网络的热点和舆情。具体怎么做呢?

  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时刻牢记冲动是魔鬼,发生任何事情,给自己几秒钟时间冷静,不要冲动说话和行事;二是,仔细想一想,例如牛首一中,学生的演讲在当下的场合不太合适,台下又坐着那么多学生,作为校长,如何上台去快速作出圆润恰当的应对?

  其实,如果校长当时冷静下来,把话一圆,说不定在网络传播下,还能引起一场有效的对牛首一中的品牌传播。

  在这里,我想引用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系主任黄懿慧教授提出的关于战略传播的CPC模型。第一个C是communication,应对舆情时,我们脑子里要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传播方式。

  第二是P(perspective),在舆情事件中要多维思考:要站在家长、现场同学、校领导、老师、学生本人、关注这件事的网民角度多维考虑,这样考虑问题就会比较圆润、周全、共情和理性。

  第三是另一个C(context),在复杂的情境中,能运用直觉智慧,综合各方面因素,用最快的时间综合所有主体、环境、条件,找出趋利避害的,也许并非完美但留有余地的方法。

编辑:付婷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