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优化营商环境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成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民营经济的兴衰直接关乎发展全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河南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中原更加出彩的题中应有之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营商环境“软实力”赋能河南民营经济“硬增长”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根本方针,将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4年全省经营主体达1127.8万户,民间投资增长10.5%。目前,河南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55%以上的GDP、65%左右的税收、70%左右的技术创新成果、70%左右的进出口总值,以及超过95%的经营主体数量,已然成为全省经济的“顶梁柱”、创新的“策源地”、就业的“蓄水池”。2024年郑州全市实有经营主体210万户,其中民营经济占比超97.3%,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前列。民营经济已成为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源,是郑州经济的“最活跃因子”。在古都洛阳,2024年民营经济贡献了62.3%的地区生产总值,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同样,在安阳、济源等地,民营经济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河南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加速数字政府建设,上线运行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197项高频事项“免证可办”,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正加速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二、河南营商环境建设的痛点、难点与堵点
河南营商环境建设虽有进展,但距离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存明显差距,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亟待系统性解决。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表面“放管服”改革轰轰烈烈,实则“隐性壁垒”高筑难破。行政审批事项虽已“瘦身”,但“准入不准营”“明放暗不放”等现象仍较为普遍。企业反映,部分部门通过备案、规划、技术标准等手段变相设限,甚至将审批权转移至关联机构或特定利益群体,导致制度性交易成本不降反升,而这仅仅是市场主体感受到的“冰山一角”。在更深层次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滞后,直接导致民营企业“获得感”的缺失。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惜贷”现象突出;土地供给“重国企、轻民企”的倾向明显,在“土地财政”仍有惯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用地成本难以降低;人才引进方面,“雷声大雨点小”,政策吸引力不足,配套服务也跟不上。与要素获取难相伴生的,是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公平。部分领域执法检查存在“内外有别”的双重标准,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更是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法治保障的缺失,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涉企纠纷解决机制低效,诉讼周期长、执行难;部分地区政策“朝令夕改”,缺乏连续性和可预期性。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了政商关系。尽管亲清政商关系被反复强调,但在实践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仍时有发生,“吃拿卡要”并未绝迹,寻租空间依然存在,政商交往的边界仍显模糊。上述种种,已成为制约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
三、靶向施策激活力,厚植沃土助腾飞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久久为功,更需与时俱进。河南当以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着力构建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良好生态,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沃土,让中原大地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
以更大力度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松绑解绊。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保护平等、发展机会平等,是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应有之义。《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对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方面已作出具体安排,未来更需建立常态化的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机制,将目光聚焦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以及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除各类隐性壁垒,确保“非禁即入”原则全面落地生根,让所有市场主体在阳光下公平竞争、竞相发展。
以更实举措提供高效便捷、优质贴心的政务服务,为企业发展提速增效。政府服务效率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河南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现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事项效率的显著提升,是优化政务服务的生动实践。站在新起点,河南应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数据共享,积极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更多事项“免申即享”“智能审批”,并加快政务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更强、满意度更高。
以更严法治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稳定预期的“定海神针”。《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为河南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面向未来,河南应探索建立营商环境“法治体检”制度,定期对涉企政策法规进行全面评估,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定;同时,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积极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执法机制,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执法,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让法治成为河南营商环境最鲜明的底色。
以更优机制构建亲清新型、良性互动的政商关系,为经济发展凝聚合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南建立惠企纾困意见建议“直通车”制度,畅通了企业诉求表达渠道,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下一步,河南应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创新探索“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广泛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营商环境监督,建立营商环境问题“直报、督办、反馈、问责”的闭环机制,倒逼政府部门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同时,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建立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引导政商双方“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绝非坦途,它如同凤凰涅槃般的自我革新,亦如精雕细琢般的系统工程,非一蹴而就,需久久为功,方能臻于至善。河南唯有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光,笃行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之策,方能以壮士断腕之勇,破除锢疾;以抓铁有痕之力,务求实效;以润物无声之功,惠泽万企。当营商沃土日益丰饶,自能激荡民营经济的澎湃春潮,汇聚起中部崛起、中原出彩的磅礴伟力,亦将为民族复兴的伟业,镌刻下浓墨重彩的河南印记。(作者:李浩东 单位:河南省社科院法学所)